聚焦標記免疫分析技術,助力疑難疾病早診早篩
——暨BCEIA 2023同期學術會議“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成功舉辦
2023年9月6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 (BCEIA 2023)于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盛大開幕,近千家國內外知名廠商、幾萬余位分析測試領域的專家及專業人士齊聚一堂,熱鬧非凡。9月7日,由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主辦的BCEIA同期學術會議“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正式開幕。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此次大會的合作媒體,對本次會議進行跟蹤報道。
大會現場
“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作為BCEIA同期舉辦的會議,日程安排分為9月7日和8日兩天。9月7日為體外診斷專家論壇,數十位領域內專家及行業內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展和研究,與與會嘉賓討論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大會伊始,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顏光濤教授作開幕致辭,他表達了對各位與會嘉賓的熱烈歡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究員、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常務理事、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顏光濤作開幕致辭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研究員 崔巍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檢驗科主任崔巍作了題目為《免疫檢查點治療時代的實驗室檢測》的大會報告。崔巍教授介紹了外周血免疫監測指標檢測的主要技術平臺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效相關的實驗室指標及其應用現狀和挑戰,崔巍認為多種技術結合、綜合檢測可以有效提高免疫檢測的準確性。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檢驗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 王輝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檢驗學系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王輝作了題目為《LC-MS/MS技術助力臨床疑難疾病精確診療》的精彩報告。王輝教授的報告主要包括嗜鉻細胞瘤與兒茶酚胺的檢測、維生素代謝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類固醇激素的檢測及其臨床意義以及串聯質譜與遺傳代謝病篩查四個方面。王輝認為目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擁有國內領先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檢測平臺,已開展多項臨床小分子檢測項目,包括兒茶酚胺及其代謝物測定、脂溶性維生素檢測、類固醇激素檢測、血代謝篩查等,為嗜鉻細胞瘤、遺傳代謝病、性腺發育異常等疑難疾病的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檢驗科主任技師 閆存玲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閆存玲教授作了題為《過敏原體外檢測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報告。近年來,過敏性疾病在全球呈高發態勢,準確診斷是過敏性疾病管理成功的關鍵,閆存玲提出了過敏性檢測中方法學一致性、sIgE結果與臨床表現不一致等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總結。
青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檢驗中心主任兼檢驗科市南院區主任 孫桂榮
青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孫桂榮教授作了題目為《肝癌標志物臨床應用評估》的精彩報告。孫桂榮教授對HCC患者不同時期的AFP-L3等肺癌標志物的水平進行監測和總結,并根據這些數據對經TACE治療之后HCC患者復發的因素進行了預測。孫桂榮發現PIVKA-II、AFP和AFP-L3%對HCC診斷、療效監測和風險預警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其中PIVKA-II診斷HCC的敏感度最高,與AFP和AFP-L3%聯合應用敏感度進一步提高;在療效監測方面PIVKA-II水平隨病情變化的幅度最大;在HCC預警方面AFP-L3%作用優于PIVKA-II和AFP;PIVKA-II 和AFP-L3%診斷HCC的特異度明顯高于AFP,且是HCC復發預測的獨立危險因素。
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員、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李永哲
北京協和醫院研究員李永哲作了題為《自身免疫病實驗診斷技術臨床應用新進展》的精彩報告。李永哲教授認為自身免疫?。ˋID)實驗診斷技術與疾病本身或疾病的臨床表型顯著相關,有助于疾病的篩查和早期診斷、病情評估、預后、預警和治療決策。近年來,AID新的免疫分子、特種蛋白、自身抗體、免疫細胞等檢驗新項目不斷臨床應用,AID藥物基因組學、免疫治療伴隨診斷項目不斷豐富;AID實驗室診斷技術向自動化、高通量、信息化、智能化方向不斷發展,為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提供了重要平臺支持。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欒鑫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欒鑫作題目為《血清凋亡相關斑點樣蛋白(ASC)化學發光方法開發及在腦卒中診療中的臨床應用探索性研究》的報告。凋亡相關斑點樣蛋白(ASC)是一種具有前景的腦卒中生物標志物。然而,人血清ASC大規模的病例對照研究尚未被報道。此外,院前血清ASC濃度的診斷價值和實用性仍然未知。欒鑫選取668例神經內科急診的腦卒中患者(463例缺血性腦卒中(IS)和205例出血性腦卒中(HS))以及423例同期表觀健康人為對照組。使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法測定血清ASC濃度,探索血清ASC濃度與腦卒中類型、嚴重程度和發病時間的關系,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腦卒中患者的ASC水平明顯升高(p<0.001)。HS患者的ASC濃度高于IS患者(p<0.05)。隨著ASC濃度的增加,中重型腦卒中患者的比例增加。在超急性期,診斷腦卒中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為0.777;對于發病≤3h的蛛網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ASC的AUC值可達到0.82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檢驗科主任醫師 王雅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雅杰作了題目為《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對臨床檢驗能力建設的導引作用》的精彩報告。新冠疫情使得人們對傳染病有了新的認識,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也不斷出現。在應對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中臨床檢驗能力有了大幅提升,王雅杰圍繞新發突發傳染性疾病對于臨床檢驗能力建設的導引作用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邴濤
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邴濤作了題目為《單輪核酸適體篩選與液體活檢》的精彩報告。邴濤基于分子身份證標記策略建立了高效、高成功率的單輪核酸適體篩選新技術,目前已成功完成卵巢癌、胃癌、結直腸癌、骨髓瘤MRD細胞及小鼠神經細胞等不同靶標的核酸適體篩選。利用篩選獲得的系列核酸適體組合初步實現人臉識別式的細胞分子分型;利用核酸適體富集文庫直接實現核酸適體靶標的鑒定與標志物發現。篩選獲得的核酸適體亦可直接用于潛在標志物的發現與液體活檢,實現分子診斷:1)利用堿性磷酸酶異源二聚體核酸適體實現了結直腸癌患者血液樣本中循環腫瘤相關物質的高靈敏度的檢測,結果表明在癌癥患者(39例)和健康個體(50例)中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1),通過ROC分析,AUC值為0.93,說明PLAP-IAP堿性磷酸酶異源二聚體是結直腸癌潛在的生物標志物;2)利用兩個核酸適體組合實現結直腸癌患者(80 例)和健康個體(23例)血液外泌體的檢測,AUC值為0.98,敏感度與特異性都達95%,可望用于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與預后監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主任技師 劉向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主任技師劉向祎作了題目為《基于生化平臺的特種蛋白測定進展》的精彩報告。劉向祎研發了一種基于生化分析儀的膠乳免疫比濁試劑,用于檢測體液中的mg/L級微量蛋白。該技術突破了傳統技術只能使用一到兩種膠乳納米顆粒的技術限制,增加到3種納米級膠乳納米顆粒,將生化分析儀對微量蛋白的檢測靈敏度提升到mg/L級。最先應用于尿液微量蛋白的生化分析儀平臺檢測,相對特定蛋白儀具有更高的靈敏度,更快的檢測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小顆粒提升線性范圍,大顆粒提升靈敏度,同時解決多顆粒分散不均勻、試劑穩定性不足、試劑靈敏度不夠、免疫干擾問題嚴重、抗原過剩(高濃度標本導致漏檢)等一系列問題。此技術若能夠廣泛應用于基層醫療機構的生化分析儀上,可以解決危重癥病人早期預警問題,將更利于基層醫療機構在全民健康政策中發揮重要作用。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檢驗科副主任 高艷紅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檢驗科副主任高艷紅作了題目為《智慧實驗室發展趨勢與展望》的精彩報告。作為臨床醫療的重要支撐,檢驗醫學實驗室的自動化、智能化、標準化管理應該會成為實現智慧醫療高質高效以及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高艷紅就檢驗自動化應用、智能化思考以及標準化建設作一介紹。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 張凱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副主任張凱作了題目為《應用于腫瘤早篩的cfDNA檢測技術進展》的精彩報告。cfDNA極具價值的腫瘤分子標記物,與癌癥發展密切相關,cfDNA檢測的三種應用型——突變組、片段組、修飾組,各有應用的場景及優缺點;張凱分析了最新的cfDNA常見檢測技術的早篩性能、大規模前瞻性(RCT)早篩試驗對分子檢測早篩性能的驗證、及分子檢測在泛癌種篩查中的應用前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 徐國賓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徐國賓作了題目為《多組學和稀有多倍體細胞在輔助早期肺癌診斷中的優缺點》的報告。全球范圍內,肺癌是癌癥相關死亡最高的瘤種。高危人群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非常重要。影像學(低劑量螺旋CT)是肺癌篩查的重要手段,但對于早期肺癌檢測的特異性低。徐國賓介紹了循環血腫瘤DNA和循環血稀有多倍體腫瘤細胞對于肺癌早診的優缺點。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主任 崔麗艷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主任崔麗艷作的報告題目為《藥物代謝與毒副作用相關基因的分子檢測》。由于基因多態性,藥物治療反應存在個體差異。針對藥物代謝與毒副作用相關基因進行分子檢測,能夠指導臨床精準用藥、預測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以及推進新藥研發與應用。崔麗艷介紹了相關藥物基因分子檢測研究進展,并結合實際案例對臨床應用進行深入解讀和分析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產婦醫院主任技師 曹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產婦醫院主任技師曹正作了題目為《LC-MS/MS雄激素檢測在疾病診斷中的臨床需求和優勢》的精彩報告。曹正提出在臨床工作中,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是血清雄激素檢測的首選方法和金標準,他以近期發表的《多囊卵巢綜合征雄激素質譜檢測專家共識》為基礎,結合其他已發表的臨床和實驗室證據,總結了 LC-MS/MS雄激素檢測在女性多囊卵巢綜合征、男性性腺功能減退、兒童性早熟評估等疾病診斷中的臨床需求和優勢。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質譜與特檢組組長 禹松林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質譜與特檢組組長禹松林作了題目為《認識質譜技術臨床應用的優點及局限性》的精彩報告。禹松林主要介紹了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優勢以及其檢測中的局限性。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醫學檢驗科 田敬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醫學檢驗科田敬華作了題目為《慢性食物過敏臨床檢測與應用》的精彩報告。田敬華提出特異性IgG4(sIgG4)抗體介導是慢性食物過敏,通常在持續食用敏感食物一段時間后才可能臨床癥狀。慢性食物過敏在進程初期,呈現輕微的癥狀或亞健康狀況,患者往往不自知,隨著敏感食物攝入的越來越多,會逐步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慢性食物過敏的患者不僅會受到食物過敏的困擾,還可能因長期受到炎癥影響,誘發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性等疾病出現。例如新型非IgE介導食物過敏—嗜酸性細胞食管炎(EoE),腸易激綜合征(IBS)、炎癥性腸?。↖BD)等免疫性/炎癥性胃腸道疾病,孤獨癥(ASD)等發育障礙問題和各類慢性疼痛問題都和慢性食物過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根據食物特異性IgG4抗體指導食物干預可作為一種輔助療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癥狀。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 楊延蓮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楊延蓮作了題目為《外泌體外診斷技術-潛力與挑戰》的精彩報告。楊延蓮指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是直徑為30-200納米的膜囊泡(又叫外泌體),攜帶來源細胞的脂質、蛋白、核酸等生物信息,每毫升血里大概有108-1011個細胞外囊泡,是重要的液體活檢生物標志物,外泌體診斷技術的臨床應用潛力巨大,但是如何高效的分離提純外泌體、如何建立標準物質和標準方法、如何驗證外泌體診斷的不可替代的臨床價值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戰。
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主任/主任醫師 郭建巍
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檢驗科主任/主任醫師郭建巍作了題目為《分子診斷助力腫瘤的早診篩查》的精彩報告。分子診斷在腫瘤的早期診斷、藥物篩選、預后及療效評判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郭建巍主要從臨床實驗室角度就腸癌、宮頸癌的早診篩查和EB病毒感染的實驗室檢測在腫瘤早診篩查中的應用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Waters臨床市場部 李欣彤
Waters臨床市場部李欣彤作了題目為《Waters高端質譜助力臨床科研突破》的精彩報告。李欣彤介紹了Waters目前臨床IVD質譜的四款產品以及Waters最新6款TQ產品線,著重介紹了Xevo TQ Absolute的優異性能及該儀器的一些應用案例。
會議期間,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顏光濤主編的《標記免疫分析》進行了新書簽售活動。
會議精彩集錦
為了促進各學科融會貫通,讓廣大青年學者有一個與行業內知名專家深度交流的機會和平臺,此次“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特設青年學者論文口述報告環節。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胡亞琳、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鐘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尤孟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曾景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鄒雨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丁耀威、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劉永梅7位青年學者依次作口述報告。
青年學者論文口述報告
最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研究員顏光濤作閉幕詞。至此,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 (BCEIA 2023)同期會議“標記免疫分析及臨床檢測技術分會”圓滿結束。
參會人員合影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
-
會議會展
-
企業風采